按照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黄金与美元挂钩这一承诺让美国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7%,地方房地产投资普遍增长50%以上。从绝对量来看,中国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560.1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7.79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50倍。
4.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目前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2.复苏阶段 在全面宽松和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经济从2016年开始逐步进入复苏阶段。结语 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畅销书《投资最重要的事》的作者)曾说过无视周期并推算趋势是投资者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2014-2015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差,市场不一定差,因为资产可能比资金收缩得更快。图表4 货币宽松,金融业迎来十年黄金时代 资料来源:wind、如是金融研究院 想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第一步就应认清大势,顺应大势,当机会来临时,看好看准后及时把握。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方讲话,这一年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也被称为92派。1.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的大势,给我们的机会就是下海。中央的决策和改革方案确定之后,能否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和实现就成为改革的关键。
由此,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全部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实现了由国有独资银行向国际公众公司的嬗变。正是依靠发展,中国金融走出了困境,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大型商业银行仍需努力。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本身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尽管金融风险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关,某种意义上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过度扩张、盲目创新,忽视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疏于风险防范才是罪魁祸首。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4万亿元,增长了161倍。(本文系世福资本(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进入专题: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 。
某种意义上,没有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大型商业银行还需作出更大的贡献,而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则是国有银行保持持续发展和良好质量与效益的根本保证。建立风险自担的内控机制,以真正解决风险软约束问题。中国国有银行的改制,没有走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大规模私有化、外资化的道路,而是在坚持国家控股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为国际提供了银行转制和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要高度关注多元经营下的银行公司治理,在做好机构监管、准入监管的同时,突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协同监管,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从1984年到1990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大多数年份在10%以上,80年代末期达到15%,1996年达到20%以上。下面,我讲四个方面内容。同时,国有银行股改锤炼锻造出一大批专业的商业银行家,为国内外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套成功的范例。
银行改革成为金融改革的起点,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大国家专业银行相继从计划经济下大一统的人民银行和财政体系中破茧而出。中国大型银行通过改革后的发展成果,全部覆盖了改革成本。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取代旧有的政府机关式的管理模式。在改革的前十多年(1978—1990年)中,信贷年平均增长率20.38%,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4.6%。
面对经济金融过热混乱的形势,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治理整顿金融秩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过快增长。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确立市场导向、利润为主的经营目标,杜绝行政干预下的财政化经营行为。微观层面的金融问题也逐步凸显,商业银行贷款成为社会融资主渠道后,不良贷款也伴随出现。然而,由于财政的资金供应能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迫切要求,银行的作用凸显,逐渐替代了财政的地位。深入研究统筹支持实体经济与推动金融创新的关系,坚持实体经济本源,规划和推进创新,增强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在世界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包括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更是一把钥匙开两把锁,大大推动了国有企业卸重负、去杠杆和僵尸企业清理。
总结40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尤其股份制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我觉得主要有几点经验体会。发展经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首先面对的难题是钱从哪里来。
之后保持了20多年低通胀水平的宏观金融环境。在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并确定股份制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后,党中央高瞻远瞩,于2002年年初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了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的重大决策,决定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五年的时间,背水一战,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体制问题和不良资产高企、竞争力低下问题。
最新的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中国有135家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同期,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万亿元,增长了247倍。希望用文字记录下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在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汇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不良资产剥离和责任追究、机构人员的精简与收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引资、定价等艰难任务,为股改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战略到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精细推进。面对当时国家财政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承担国有银行改革巨额成本的现状,创造性运用国家资产负债表、央行资产负债表,利用外汇储备为国有大型银行注资,通过国有大型银行自身核销和市场化剥离相结合的方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并成功股改上市。
要引领国有银行朝着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走得更远、更踏实,还需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于金融改革整个过程,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中国金融业的稳定繁荣为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坚定不移抓好风险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和效能,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
改革伊始,国家通过发挥银行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推动经济增长,银行业亦通过增设机构、放权让利、扩大业务范围和改革资金管理,来搞活金融、搞活经济。当前,大型商业银行正处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科技周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改革还任重而道远。人民币各项贷款从1978年的189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6.27万亿元,增长了720倍。改革的成果,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全力推动,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创新保证。
中国4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贫困人口也最多的国家,励精图治,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历程。总之,这场改革思路之活跃,举措之缜密、成效之良好,完全应载入世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史册。
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但是对于沉疴已久的国有银行其症结究竟何在,以及能不能对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造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广泛质疑。
信贷投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导致市场流通的货币过多,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然在中国还有结构失衡的原因。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创造了持续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水平、一举由技术上已经破产的银行变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奇迹。